濟南高樓是如何拆除的
文章來源: 作者:拆除編輯 發布時間:2025-08-13 11:35:19 瀏覽次數:
高樓拆除是涉及結構安全、周邊防護、環保管控的系統工程,需根據建筑高度(通常 10 層以上視為高樓)、結構類型(框架 / 剪力墻 / 鋼結構)、周邊環境(是否臨近居民區、道路、管線)選擇適配方案,核心原則是 “安全可控、分步拆解、減少影響”。以下從前期準備、核心拆除方法、安全環保措施、后期清理四個維度,詳細說明高樓拆除的完整流程:
一、拆除前的核心準備工作(決定拆除安全與效率)
高樓拆除前需完成 “合規審批 + 方案設計 + 現場防護” 三大環節,缺一不可,尤其超高層(30 層以上)或敏感區域(如市中心)項目,準備周期可達 1-3 個月:
1. 法定審批與資質備案
基礎審批:需向當地住建部門提交《建筑拆除工程備案表》,附拆除施工方案、施工單位資質(需具備 “建筑工程施工總承包一級及以上資質”,超高層需額外具備 “高聳構筑物拆除專項資質”)、安全生產許可證、揚塵防治方案;若涉及爆破拆除,需向公安部門申請《爆炸物品使用許可證》,審批周期通常 15-20 個工作日。
周邊協調:提前 7 天向周邊居民、單位公示拆除工期、作業時間(通常避開早 6 點前、晚 10 點后)、應急聯系方式;若臨近地鐵、燃氣管道、高壓線等高危設施,需與產權單位簽訂《安全防護協議》,明確監測責任(如地鐵方需派專人現場監護)。
2. 專項方案設計(核心技術文件)
由具備甲級設計資質的單位編制《高樓拆除專項施工方案》,需包含以下關鍵內容:
結構分析:通過原建筑圖紙、現場檢測(如回彈法測混凝土強度),明確承重構件(框架柱、剪力墻、主梁)的位置與受力邏輯,避免拆解時破壞核心承重體系導致坍塌;
方法選型:根據高度和環境確定拆除方法(如 10-20 層框架樓用 “機械分層拆除”,30 層以上剪力墻樓用 “液壓鉗 + 長臂挖掘機組合拆除”,空曠區域超高層可用 “定向爆破”);
防護設計:針對周邊建筑設置防護體系(如 20 米高防塵圍擋、雙層防護網,臨近道路時搭建 5 米寬防護棚),并規劃建筑垃圾運輸路線(避開早晚高峰路段)。
3. 現場預處理與風險排查
內部清空:拆除前清空樓內所有物品(家具、設備),切斷水、電、氣、暖、通訊管線 —— 尤其是燃氣管道,需由專業單位封堵、檢測,確保無泄漏(用燃氣檢測儀檢測,濃度為 0 方可施工);
安全標識:在拆除區域設置 “禁止入內” 警示標識、夜間警示燈,劃定 30-50 米警戒區(根據高度調整,超高層警戒區半徑不小于建筑高度的 1/2);
設備進場:大型機械(如長臂挖掘機、液壓破碎機、塔式起重機)需提前進場調試,操作人員需持《特種作業操作證》(如起重工、挖掘機司機證),并進行專項安全培訓(如高空作業防護、機械應急操作)。
二、高樓拆除的核心方法(按場景適配,各有優劣)
高樓拆除無 “通用方法”,需結合實際工況選擇,以下是 3 種主流方法的操作邏輯、適用場景及關鍵要點:
1. 機械分層拆除(最常用,適配 10-30 層框架 / 剪力墻結構)
核心邏輯:從建筑頂部向下,逐層拆解墻體、梁、柱,利用機械力量破碎,避免整體坍塌風險,適合周邊有建筑或道路的場景。
2. 定向爆破拆除(高效,適配 30 層以上超高層、空曠區域)
核心邏輯:通過精準計算炸藥用量和起爆順序,使高樓沿預設方向(如向空地一側)坍塌,適合周邊無敏感建筑、有足夠坍塌空間的場景(如郊區工廠、廢棄酒店)。
3. 靜態拆除(低干擾,適配周邊有敏感設施的高樓)
核心邏輯:利用 “靜態膨脹劑”(一種遇水膨脹的無機材料)產生的膨脹力,使混凝土、磚石構件破裂,無震動、無噪音,適合臨近醫院、學校、地鐵的高樓。
三、拆除過程中的安全與環保管控(避免事故與污染)
高樓拆除的最大風險是 “坍塌、高空墜落、揚塵噪音污染”,需通過以下措施全程管控:
1. 安全管控核心要點
結構穩定監測:
安排第三方監測機構全程監測建筑傾斜度(用全站儀每 2 小時測 1 次,傾斜度超過 1/1000 立即停工)、周邊建筑沉降(用沉降觀測儀監測,沉降量超過 5mm 需調整拆除順序);
高空作業防護:
操作人員需系雙鉤安全帶(高掛低用,安全帶掛鉤需固定在穩固的構件上),佩戴安全帽、防滑鞋;拆除區域下方禁止站人,若需在地面作業,需搭建防護棚(用鋼管 + 竹排,承載力≥2kN/㎡);
機械安全:
長臂挖掘機、起重機需支設穩固的支腿(下方墊鋼板,防止下陷),作業半徑內禁止有無關人員;機械操作人員需實時觀察周邊環境,避免觸碰高壓線(作業前需測量機械高度與高壓線距離,確保≥5 米安全距離);
應急準備:
現場配備急救箱(含止血藥、骨折固定夾板)、消防車(至少 1 輛,裝滿水)、應急發電機(防止斷電導致機械無法操作),并制定《坍塌應急救援預案》,定期組織演練(至少每天開工前演練 1 次)。
2. 環保管控核心要點
揚塵控制:
全程采用 “濕法作業”—— 拆除時用高壓水槍(或固定噴淋系統)向作業面噴水(濕度保持在 60% 以上),地面設置霧炮機(每 500㎡配備 1 臺,射程≥30 米);建筑垃圾暫存區需用防塵網全覆蓋(網目密度≥2000 目 / 100c㎡),運輸車輛需密閉(加裝篷布,無遺撒),并安裝 GPS 定位(按指定路線運輸);
噪音控制:
機械拆除時使用低噪音設備(如液壓破碎錘需加裝隔音罩,噪音降低 15-20 分貝),作業時間避開居民休息時段(早 6 點 - 晚 10 點外禁止施工);臨近學校、醫院時,需在圍擋外側加裝隔音板(隔音量≥25 分貝);
垃圾分類處理:
拆除垃圾按 “混凝土塊、鋼筋、木材、塑料” 分類堆放,其中鋼筋由具備資質的回收企業處理(回收率≥95%),混凝土塊運往資源化利用廠加工為再生骨料(綜合利用率≥80%),不可利用的垃圾(如塑料、涂料渣)運往指定填埋場,禁止非法傾倒。
四、拆除后的清理與場地恢復
高樓拆除完成后,需在 15-30 天內完成場地清理,恢復場地平整,避免遺留安全隱患:
建筑垃圾清運:用裝載機、渣土車將現場破碎后的垃圾全部清運,清運前需灑水降塵,運輸路線需避開居民區、學校;
場地平整:對清運后的場地進行平整(用壓路機碾壓,壓實度≥90%),若場地后續用于新建建筑,需對地基進行檢測(如探坑檢測,查看是否有殘留基礎構件);
環保驗收:委托第三方機構檢測場地土壤、地下水(若拆除過程中涉及油污、涂料,需檢測是否有污染),檢測合格后向住建部門提交《拆除工程驗收報告》,完成備案;
臨時設施拆除:拆除現場的圍擋、防護網、臨時辦公區,清理施工痕跡,若臨近道路,需修復被碾壓的路面(用瀝青或混凝土填補坑洼)。
五、典型案例與行業趨勢
案例 1:濟南某 25 層老舊寫字樓拆除(2024 年)
因位于市中心,臨近主干道和商場,采用 “機械分層拆除 + 全封閉防護”:搭建 25 米高全封閉防塵圍擋(外側加隔音板),用長臂挖掘機從頂層向下拆解,每天作業 6 小時(9:00-12:00,14:00-17:00),15 天完成拆除,揚塵監測 PM10 濃度始終≤0.05mg/m3(低于濟南環保限值)。
案例 2:某 38 層廢棄酒店定向爆破(2023 年,郊區)
采用 “定向折疊坍塌” 方案,在底層 1-3 層框架柱鉆孔裝藥,通過毫秒延時起爆使建筑向西側空地坍塌(坍塌范圍控制在 50 米內),爆破后 3 天完成垃圾清運,后續場地改造為城市公園。
行業趨勢:
近年高樓拆除向 “綠色化、智能化” 發展,如采用 “模塊化拆解”(先拆解可回收構件,如門窗、鋼結構,再破碎混凝土,回收率提升至 90% 以上),或用 “無人機 + AI” 監測拆除過程(實時識別結構傾斜、揚塵超標,自動預警),減少人工干預,提升安全性。
綜上,高樓拆除是 “技術密集 + 風險密集” 的工程,需由具備資質的專業團隊按 “審批 - 設計 - 施工 - 驗收” 全流程操作,核心是平衡 “效率、安全、環保”,尤其在城市核心區,需優先選擇低干擾、可控性強的方法,避免對周邊居民和設施造成影響。
相關文章:高樓是如何拆除的